立即下载
道县中医医院:精准“拆弹”,一举双得!成功实施首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2025-11-17 11:32:49 字号:

近日,道县中医医院中风科团队在科主任张云翼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成功应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为一名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罹患多发动脉瘤的复杂病例实施了微创介入治疗,一次性完美处理了两个紧密相邻的动脉瘤。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院在应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技术上实现了新跨越,步入国内领先行列。

患者何某某,因“反复头痛头晕10月余”于中风科门诊就诊,磁共振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可能,办理入院,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易破)”。影像结果显示,在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这一关键且迂曲的生理部位,紧密相邻地生长着两个动脉瘤。这种情况较之单一动脉瘤更为棘手,如同一根血管上串联了两颗“不定时炸弹”,其破裂风险和治疗难度均呈几何级数增加。

道县中医医院:精准“拆弹”,一举双得!成功实施首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1_副本.png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巨大,且难以同时安全夹闭两个深部动脉瘤;而常规的弹簧圈栓塞则可能面临第一个动脉瘤栓塞后影响第二个动脉瘤的形态与血流,无法实现一次性完美治疗。

针对这一挑战,张云翼主任领衔的多学科团队(MDT)经过深入研讨和模拟测算,最终决定采用国际前沿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作为根治方案。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一种设计精巧的网状植入物。其核心治疗理念并非直接“填塞”动脉瘤,而是通过在载瘤动脉内置入支架,重塑血流动力学。它能像一个“智能过滤器”,将冲击动脉瘤的湍急血流引导回主干血管,同时阻挡血液继续进入瘤腔。这使得两个动脉瘤内的血液逐渐停滞、形成血栓并最终完全闭塞。此外,支架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沿网孔生长,实现血管的真正生物性愈合。

此方案的优势在于,只需植入一枚密网支架,即可同时覆盖两个动脉瘤的瘤颈开口,实现“一石二鸟”的治疗效果,避免了分次手术的风险与负担。

2025年11月13日14时,在蒋健教授指导下,中风科神经介入与麻醉科团队精密配合,凭借高超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通过股动脉穿刺建立微创通路,在高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引导下,将微导管如同“穿针引线”般,精准穿越迂曲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抵达大脑中动脉M2段。

最关键的一步是支架的释放。团队需要确保这枚“救命网”能够完全覆盖两个动脉瘤的瘤颈,同时与迂曲的血管壁完美贴合。任何释放不当都可能导致支架移位、贴壁不良,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血栓。主刀医生稳控压力,精准操控,将密网支架在预定位置完美释放。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定位精准,贴壁良好,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而两个动脉瘤内的造影剂均出现显著滞留,预示着血流导向效应已立即起效。

手术历时约1小时,圆满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迅速,无任何神经功能并发症,查房时患者诉原有的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目前状态良好,对医疗团队表达了深切感激。

张云翼表示:“本例手术的成功,是我院神经介入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也彰显了我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下,以患者为中心、勇于挑战技术高峰的强大实力。我们采取“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并优化治疗效果,并充分证明血流导向技术是治疗复杂多发动脉瘤的利器,尤其适用于眼动脉段等手术禁区。”

此次突破,标志着我院对于颅内大型、巨大型、梭形及多发动脉瘤的诊治能力已全面迈入“血流重构”的微创介入新时代,将为更多以往被认为“无法治疗”或“高风险”的复杂脑血管病患者带来重生希望。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云翼 王黎明

编辑:义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