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道州龙船故事⒁|迎新龙船回村流程:传统文化的民俗长歌
2025-05-11 11:26:53 字号:

在湖南永州市道县的土地上,有一首世代传唱的民俗长歌,它的旋律,是喧天的锣鼓;它的音符,是飞溅的水花;它的篇章,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龙船竞渡。而这场盛事的序幕,便是那充满仪式感的迎接新龙船仪式,承载着道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

接新龙船的日子,堪称道州最热闹的庆典。当清晨八时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寒凉,县城四周已被璀璨的烟花点亮。刹那间,天空化作绚丽的画布,金色、红色、紫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似繁星坠落人间。紧接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如奔腾的潮水,噼里啪啦的声响淹没了整个街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迎接新龙船的独特 “香气”。道路两旁,彩旗猎猎,在风中尽情招展,鲜艳的色彩在晨光中闪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即将到来的盛事;村落里,张灯结彩,红灯笼高高挂起,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热烈的氛围,整个道州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去迎接新龙船。队伍里,有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们迈着稳健的步伐,手中的鼓槌有力地敲击着鼓面;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呐喊声震天响;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蹦蹦跳跳地跟在队伍后面,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这迎接新龙船的场面,比迎娶新娘还要隆重,彰显着新龙船在道州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来到祠堂前,更是一派壮观景象。酒席一字排开,方圆百米内摆满了酒桌,桌上摆满了道州的特色美食。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间,欢声笑语回荡在祠堂内外,浓浓的乡情在空气中流淌。大家谈论着新龙船,分享着喜悦,这份热闹,胜过婚庆,比过年还要红火,足见道州人对龙船的深情厚意和挚爱情怀。

当新龙船被迎接到村里,一系列精彩的民俗活动便拉开了帷幕。其中,祭祀活动最为庄重,涵盖了“开堂起事”“发文祈福”“安太岁安厨”“为龙点睛”“点俊击鼓”“打犁头火”“划阴龙船”“恭送圣上” 等八大程序。

“开堂起事”是庄严的序幕。村民们齐聚祠堂,主事者净手焚香,宣读祭文,以肃穆的仪式开启这场盛事。这不仅是宣告活动的开始,更饱含着祈求天地庇佑、诸事顺遂的深切期盼,愿接下来的每一项仪式都能顺利进行,为村落和龙船赋予吉祥的开端。

⒁_副本.png

“发文祈福”时,村中长者将写满美好祝愿的文书焚烧,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承载着对全体村民的祝福。文书上工整书写着人们幸福安康、团结如石榴籽、和谐似糯米粑粑的祈愿,也寄托着对龙船队员身体健康、平安竞渡的祝福,希望这些心愿能随着青烟直上云霄,传递给神灵,获得庇佑。

“安太岁安厨”是对守护与生活的双重祈愿。“安太岁” 意在安抚太岁神,祈求其保佑村落平安,消弭灾祸;“安厨” 则是为厨房神灵献上祭品,祈愿烟火顺遂、饮食安康。通过这一程序,村民们希望在神灵的护佑下,生活安稳无忧,为龙船赛事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与祥和的生活氛围。

“为龙点睛”是整个仪式的高光时刻。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朱砂笔,口中念诵祈福之语,在龙船的双目处轻轻一点,“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这一笔,赋予龙船灵性与生命力,寓意着龙船从此 “开眼”,能够引领队员在河上劈波斩浪,平安前行。

“点俊击鼓”遴选村优秀中青壮年担任龙船鼓手(俗称“点俊”),以激昂的鼓点振奋人心。激昂的鼓点响起,鼓点声铿锵有力,节奏逐渐加快,寓意着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似在召唤龙船奋勇向前。鼓声阵阵,既是为龙船队员加油助威,激励他们在竞渡中奋力拼搏;也象征着驱散阴霾,为村落带来活力与希望,祈愿队伍能在比赛中一举夺魁,凯旋而归。

“打犁头火”充满神秘色彩。将犁头烧得通红,放置于龙船必经之路,众人抬着龙船跨过火红的犁头。火焰升腾,寓意着以火驱邪,净化一切不祥之物,为龙船和队员祛除晦气,带来光明与平安,希望他们在后续的赛程中一帆风顺,无灾无难。

⒁2_副本.png

“划阴龙船”是一场独特的祈福仪式。众人在岸边模拟划船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以虚拟的竞渡表达对胜利的渴望。这一程序意在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助力龙船在现实比赛中所向披靡,同时也象征着凝聚众人之力,共同为村落的荣誉而战。

“恭送圣上”为整个仪式画上圆满句号。村民们怀着虔诚之心,将祭祀所用的神像、供品等恭送回原位,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与感恩。至此,整套仪式不仅完成了对神灵的敬奉,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龙船竞渡的祝福深深镌刻在每个道州人的心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⒁3_副本.png

道州龙船赛的迎接新龙船仪式,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它将道州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传承着历史,传递着情感。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一民俗长歌依旧嘹亮,它诉说着道州的故事,也吟唱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云飞 周镜忠 王建文 何萍 摄影:田赤英

编辑:吴冬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