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随着端午临近,道县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家级非遗龙船赛以及中国龙舟公开赛。今年,潇水河畔的鼓点格外激昂——成百上千名在外打拼的年轻子弟纷纷返乡,与父辈并肩训练,誓以传统龙船技艺竞逐荣誉。与此同时,当地老船厂灯火通明,匠人们以古法赶制龙船,力求在赛前为各村交付承载乡魂的“战船”。
“扒哈!哦吼!扒哈!哦吼!…”
潇水河上,震天的锣鼓声与浑厚的号子声已划破河面的宁静。数十艘老式龙船劈波斩浪,展开集训——船头高耸的龙、虎、凤、麒麟昂然向天,彩漆斑驳间犹见岁月的痕迹。青年桨手们在烈日下跟随鼓点整齐挥桨,水花飞溅间尽显力量与默契。
“今年社区队里三分之二的队员都是从外省赶回来的。深圳、上海、长沙……哪怕请假扣工资,也要回来扒龙船。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道县东门社区党支部书记何国兴说道。
道州龙船文化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每个村(社区)的龙船头造型都具有专属性,分为龙、虎、凤、麒麟四大类型,与各村族祠堂文化紧密相连,一船一纹皆藏故事,有“见头知村”一说。为备战赛事,赢得端午头彩,各村龙船队每日训练超6小时以上,青年队员主动向村中老舵手请教划桨节奏与发力技巧的场景屡见不鲜。
“我是专门从广东请假回来的。从小就是看扒龙船长大的,我爷爷,我爸爸都是龙船上打鼓的。所以我一听到龙船鼓响,感觉全身都痒!必须要下去扒哈。”道县东门社区返乡龙船队员何金鹏说道。
“小时候爷爷总带我蹲河边看扒龙船,他总说龙船扒的是血脉里的劲儿。这回我负责打头桨,虽然训练,满手都是血泡,但是听到鼓点一响,浑身都感觉有用不完的劲。”道县东门社区返乡龙船队员周家辉说道。
与训练同步冲刺的,还有隐匿于河湾的传统船厂。匠人们日夜赶工,斧凿声声,木香弥漫。他们严格遵循古制,船体选用硬度适中的樟木、柳木为主,龙头雕刻对照族谱纹样,一刀一刻皆凭手感。
“从我们老子手里接过来我们道州传统龙船有将近20多年了。手上这条是为兴隆坊打造的新的“白龙”,光是这种白龙雕刻到成船就要10多天时间。每条龙船都是道州船的式样。”道县五洲造船厂老船匠刘杰说道。
道州龙船赛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奇,更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之力惊艳世人。去年端午,212艘龙船齐聚潇水河,以雷霆之势斩获“参赛人数最多的龙舟赛(团队)”吉尼斯世界纪录,桨影翻飞间,将蛰伏于族谱中的古老图腾化为当代传奇。这场盛会亦让龙舟经济悄然升温——当地匠人制作的小龙船工艺品被海内外游客争相收藏。这些按真船二十分之一比例微缩的“玲珑战船”,龙头须角、船身木纹皆与原形别无二致,连彩漆剥落的肌理都复刻得分毫不差,让游客们更直观的了解道县龙船文化。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尹俊和 何书梅 邓树才
编辑:义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zdxnews.com/content/646949/53/1496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