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公益小岗位"托起"民生大担当"——道县四马桥镇"公益岗+"模式蹚出生态富民新路径
2025-04-17 16:13:30 字号:

孟夏时节,道县四马桥镇的村巷里,59 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公益岗人员正穿梭于青山碧水间:护林员巡查山林、保洁员清扫巷道、护水员监测河流水质…… 这支由困难人群组成的特殊队伍,既是困难群众的 “就业新军”,更是基层治理的 “红色哨兵”。作为曾经的环境治理薄弱镇,该镇通过创新 “公益岗 +” 模式,既破解了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 “源头活水”,探索出一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村受益”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靶向就业:小岗位托举困难群众 “稳稳的幸福”

四马桥镇将公益性岗位作为 “防返贫安全阀”,精准聚焦困难人群的就业需求,构建 “按需设岗 — 精准匹配 — 长效保障” 机制:按需设岗:建立 “困难群体就业需求” 与 “基层治理岗位需求” 双清单,针对环境治理短板,开发护林员、保洁员、护水员 3 类基础岗位,确保 “岗位供给” 与 “就业能力” 精准对接。精准帮扶:通过 “村民申请 — 村级评议 — 镇级复核 — 县级审定” 四级审核,全镇 59 个公益岗位实现困难群体 100% 覆盖,户均年增收 1.2 万元。立山村监测户蒋才名感慨:“每月 1000 元的稳定收入,不仅解决了家里的开支,更让我有了份‘能挺直腰杆’的工作。” 他除日常保洁外,还主动承担秸秆禁烧巡查,成为村民眼中的 “环保卫士”。真正实现 “安置一个人、温暖一个家、带动一片村”。

治理赋能:小角色变身基层治理 “主力军”

公益岗人员不仅是就业受益者,更成为基层治理的 “行动单元”。镇里构建 “培训提能 — 实践淬炼 — 角色升级” 培育体系,推动公益岗从 “单一执行者” 向 “治理多面手” 转变:

能力再造:通过邀请农业农村局专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处理等专题培训,结合老队员 “一对一” 帮带机制,累计开展培训 5 场,成功培育出 13 名 “环境治理土专家”。良木洞村秦贤国经系统培训后,从普通保洁员蜕变为片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带头人。

治理升级:公益岗人员化身 “政策宣传员”“环境巡查员”“民意联络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全流程。在燕山脚村 “党员联户 + 群众自治” 机制中,他们逐户宣传环保政策、开展卫生评分、收集群众诉求,累计协调解决 30 余件环境治理难题,推动卫生费收缴率从 38% 提升至 69%,彻底打破 “干部干、群众看” 的传统治理困境,构建起 “群众参与有渠道、治理效能有提升” 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双向奔赴:小机制催生乡村振兴 “大效能”

“公益岗 +” 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就业帮扶与基层治理的 “双向赋能”:生态民生双改善:通过公益岗人员的日常管护,全镇完成 12 公里灌溉渠系整治、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 97%,曾经的 “脏乱差” 村落变身 “洁净美” 示范村。内生动力再激活:公益岗人员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全镇培育示范户 97 家。良木洞村余炳顺利用整治后的闲置空地种植八月瓜,通过电商直播年增收 1.8 万元:“过去靠政府救济,现在靠双手致富,还能为村里环境出份力,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正如该镇党委主要领导所说:“59 个公益岗位,既是 59 个就业增收的‘小支点’,更是 59 面基层治理的‘红旗帜’。它们串联起困难群众的‘脱贫路’与乡村振兴的‘治理网’,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增进民生福祉的‘前沿哨点’。”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唐程鹏

编辑:义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