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正好,稻浪翻滚。9 月 10 日,道县四马桥镇的晚稻田里多了一群 “丈量者”—— 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干部、村干部组成的专项核实组,正踩着泥泞田埂,手持便携式测亩仪,逐块核实种粮大户的晚稻种植面积,以 “科技为尺、数据为凭”,把惠农政策的 “阳光” 精准送到种粮人手中。
“杨大叔,您这块田高低差大,我们沿田埂绕测一圈,测亩仪会自动核算实际种植面积,保证不亏了您的辛苦田。” 在魏家村种粮大户杨怀明的稻田边,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浩之打开测亩仪定位功能,沿着地块边界步行绕测,仪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经纬度与面积数据,待绕测结束后,他在笔记本上快速标注 “地块编号 012,实测面积 0.63 亩,扣除田埂面积 0.03 亩,实际种植面积 0.6 亩”。面对零散分布的 “巴掌田”,核实组仍采用 “几何分割法”,先将不规则地块划分为多个区域,逐一用测亩仪精准测量,再同步拍摄地块全景与仪器数据界面,确保 “数据、影像、台账” 三者对应。
“以前靠估算,难免有偏差,现在用测亩仪走一圈就出准数,连田边的小角落都能算上。” 杨怀明跟着核实组走了 3 块田,看着测亩仪上清晰的数字,忍不住感慨,“这样实地精准测,补贴能精准到位,我们种粮更有底气了!” 核实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算 “面积账”,更主动了解农户生产需求,让 “丈量” 不止于数据,更暖到农户心坎里。
作为道县粮食主产区,四马桥镇今年晚稻种植涉及 21 户种粮大户、覆盖 12 个行政村,地块既有连片大田,也有山地梯田,核实难度不小。为杜绝 “纸上核数”,该镇制定 “三必到” 原则:大户地块必到、边界争议地块必到、历史存疑地块必到,还建立 “每日复盘会” 制度,每晚组织核实人员交叉核对当天测亩仪数据,对误差超 5% 的地块标记 “次日复勘”。“每天走一两万步是常态,鞋子沾泥、裤脚挂草是标配,但看到大户们放心的笑容,就觉得值。” 组员王春波的运动鞋上还沾着稻田泥,手里的台账已记满 10 多页,每一页都附着测亩仪数据截图与地块照片。
截至 9 月初,该镇已完成大部分种粮大户的晚稻面积核实,覆盖 2000 余亩稻田,剩余 6 户将在 5 日内完成。所有数据经汇总后,将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再组织人进行审核,逐户核对测亩仪原始数据与台账记录,确保数据无偏差、无遗漏,为后续政策落地筑牢数据根基。
“每一步绕测都是对粮食安全的守护,每一组数据都连着惠农政策的实效。” 四马桥镇副镇长陈博表示,下一步将建立种粮大户面积动态台账,把测亩仪采集的地块坐标、面积等信息纳入台账管理,为后续化肥补贴、农机支持等政策落地提供精准依据,让 “脚下沾着泥土、手中握着科技” 的工作,结出 “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户增收” 的实效。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唐程鹏 周浩之
编辑:义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zdxnews.com/content/646943/55/1527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