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河畔,战鼓雷鸣。每年端午节,二百余支道州龙船列阵之师,尽显磅礴气势。水上“千军”奔腾的背后,站着一位统帅,他的战场不在波涛之上,而在五洲村的船厂里;他的“士兵”是一百余支出自他手的龙船,每一支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承载着道州的龙魂。
刘杰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
一、精兵统帅:匠心点木化蛟龙
在道州,提及龙船必言“刘杰”。作为五洲刘氏龙船厂的主将,他不仅是道州龙船制作技艺的扛鼎传人,更是统领一方“水师”的统帅。“现在整个道县的传统龙船基本都是我家打造的。”刘杰的话语中透着自信与担当。这座隐于村落的船厂,正是道州龙船文化生生不息的活水源泉。每年正月伊始,来自各村的“军令”(订单)便纷至沓来。刘杰运筹帷幄,调度木料,分派匠人,确保麾下每一艘精心打造的“战船”都能如期下水,驰骋潇水。
刘杰在打磨木材
点将选材,毫厘定乾坤。打造精锐“水师”,始于点选良材。船体需由樟木、柳木等硬度适中的木材构成——樟木质地坚硬,经得起江水经年冲刷;柳木轻巧柔韧,赋予龙船飞梭般的迅捷。刘杰深谙此道,对每一块木材都精挑细选,如同点将般严格。他深知,选材的精准与后续工艺的严谨,直接决定着龙船的成败与威势。
运斤成风,古法铸精魂。从选材到成品,刘杰对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全程把控。道州龙船制作恪守严格古法,需经龙骨、底板、隔板等八大核心部件的选材、雕刻、装配、上漆等十多道精密工序。斧凿声声,木香弥漫,刘杰对每一部件都严格把关。无论是复杂的船身结构,还是精细的雕花装饰,他都能凭借对木材特性、工具运用、工艺要诀的深刻理解精准指导,确保古法精髓毫厘不失。祖传的漆料配方赋予龙船卓越的抗腐蚀性,精细化的尺寸参数则保证了船体在水中的极致稳定性。
正是刘杰这种全方位的精深造诣与统帅般的严格管理,使五洲刘氏龙船厂的作品始终立于质量与工艺的潮头。在他匠心独运的“点化”之下,一块块良木最终蜕变为劈波斩浪、激流勇进的水上蛟龙,在惊涛骇浪中行得更稳,驶得更远。
二、沙场百战:匠心铸舟廿五载
艰辛与挑战是龙船制作之路的底色,但他从未退缩。“环境艰苦,学艺漫长,能坚持下来的学徒不多。”刘杰坦言,灰尘弥漫、蚊虫叮咬、味道刺鼻,动辄两三年的基本功锤炼,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然而,父亲年迈退居二线,他必须扛起这面大旗。
扛起大旗,这份责任一担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载春秋,刘杰见证了无数龙船从船厂驶向潇水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龙船手完成了接力棒的传递,而他的接力棒——那柄沉甸甸的斧凿,却始终被紧握在手,从未离开龙船制作第一线。刘杰将心血倾注在龙船制作上,将热爱和执着融入到了每一道木纹中。
坚守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刘杰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他允许引入半自动工具甚至3D打印辅助制作初胚以提升效率。但在关键环节,如“抬头翘尾”的精准弧度、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关乎航向的关刀舵安装等,他绝不妥协。他深知,失了手工的温度与古法的精髓,道州龙船便失去了灵魂。
三、龙脉不息:帅印薪传千秋业
“我们家的造船手艺是从太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绝对的祖传手艺。”刘杰言语间充满自豪。如今,他成为这支技艺传承队伍的领头雁,带领几位年轻匠人组成古法造船的主力军,继续将龙船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有时候自己也坚持不下去了”他感慨,“但想着不能让这门老手艺在我这里断掉,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要传下去,所以咬咬牙就继续坚持了。”现代工业的冲击成为了古法造船路上的巨大障碍。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却难以保留传统龙船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对刘杰而言,坚持古法造船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因此,他积极投身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向人们讲述龙船文化的故事。他最大的心愿,是建起专门的传承基地,让这门千年技艺后继有人,基业长青。
端午鼓声渐歇,刘杰的斧凿声仍在五洲厂回响。新龙船驶入潇水,船尾的“关刀舵”划开粼粼波光,那光影中,映照四代人的坚守,廿五载的淬炼,以及一个永不沉没的誓言:纵使万顷工业浪潮压境,道州传统手工龙船,必将劈波斩浪,在更广阔的水域中声震四方。
实践团成员合影
刘杰的故事,是道州龙船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匠人奋斗的缩影。他们的坚持,让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既沉淀着岁月的厚重底蕴,同时也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未来,他将继续守护这方船台,过五关、斩六将,带领道州龙船驶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伊涵 林佳丽 林睿斯 王莺霏
编辑:义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zdxnews.com/content/646941/96/1510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