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河畔,道州古城,端午的鼓点与呐喊早已沉淀为血脉里的记忆。当锣鼓喧天的“百龙出征”渐成一年一度的盛景,另一种静默的奇观正在方寸之间悄然延续——这便是道县独有的“龙船崽崽”。匠人周承云执刀为笔,以木为卷,用指尖的方寸天地,将道县龙船的千年精魂,浓缩于盈尺之间。
周承云师傅正在制作龙船崽崽
(一)崽崽虽小,承意千钧:刀刀刻精魂
周承云是道县龙船崽崽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6岁起,周承云便跟随家族长辈学习制作龙头和龙船崽崽,六十载春秋的深耕细作,让他成为了这门手艺的“活字典”。初次见到周承云老人时,他正伏于案前,老花镜下,神情专注,手中刻刀在细腻的木料上游走。木屑簌簌飘落,见证着一块普通木头被时光洗濯,雕琢成凝聚道县精魂的龙船崽崽。
“把这个工艺传承下来,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道县的这个龙船崽崽的习俗。”周承云操着道县乡音,语气无比笃定。在道县,龙船不仅活在潇水河上,更活在每个道县人的心里,是村落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龙船崽崽,便是这龙船灵魂的凝聚与微。周承云深知,自己手中的刻刀,不仅仅在雕刻木材,更在形塑道县的文化与精神。龙船崽崽们翘首昂扬,仿佛在向苍穹宣告着道县人民的坚韧与不屈;龙角弧度细致,暗合宗族祠堂的飞檐走势;胡须脉络清晰,呼应着濂溪河的蜿蜒身姿;船身曲线流畅,仿佛下一秒就会冲破时空,驶入潇水那浩瀚的波涛之中。
透过一只只龙船崽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雕功,更是一个民族用千年时光浇灌的文化经脉——刀痕里铭刻的,是道县人民对“扒龙船”的喜爱、对宗族本源的认同,是匠人对传统的虔敬,也是一个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周承云制作的龙船崽崽
(二)工坊狭仄,匠心无垠:日日绘文脉
“龙船崽崽只有道县才有,它是道县的地理性标志”
周承云拿起一艘龙船崽崽,满怀骄傲地讲起它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龙头的造型设计到色彩谱系的搭配,这些细节都大有讲究,与现实中的龙船一一对应。红金龙,代表着濂溪周氏的荣耀与传承,那鲜艳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辉煌历史;白虎头,源自西洲祠堂,承载着特定地域与宗族的独特记忆。就连龙角的弧度、胡须的走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暗含着根植已久的文化基因。这些崽崽,不仅仅是木雕作品,更是周承云倾注毕生心血的文化结晶,是他对道县龙船文化的告白与坚守。
周承云的工作室,藏身于老城区一条静谧的巷弄深处,统共不过十几平米的空间。一张老旧却光亮的工作台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上面井然有序地堆放着各种工具:刻刀、锉子、砂纸、以及等待雕琢的木料。墙角处堆叠着大大小小的木箱,里面装着诸多成品和半成品,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的清香和淡淡的漆味。这方寸之地,是他身为一名匠人,耕耘了数十载的“战场”。
制作一条精致的龙船崽崽,工序之繁复丝毫不亚于制作一艘大龙船:选料、开料、雕刻龙头、制作船身、打磨、组装、上漆、彩绘,安装桅杆、旗帜、锣、鼓等配件……每一步都需倾注极多的耐心与精力。“在做龙船的工序中,我认为最难的是龙船的架子,我们的龙船都会搭配一个木架子,龙船就架在这个木架上。这个木架子采取的是雕花工艺,而且是采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的,做一个这样的架子,可能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其次做小龙头也是非常繁琐的,因为他的这个木材的面积太小了,所以呢,在雕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精细”周承云笑着对镜头说。
他常常在灯下,一坐便是半日光景,全副心神凝于手中刻刀,只为精准雕琢出龙头上一缕胡须的微妙走向。刻刀在他布满厚茧的指间游走,细碎的木屑无声地落满衣襟,他却浑然不觉,仿佛这重复的劳作本身便蕴藏着深切的满足。
斗室虽小,却装得下一个匠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文化的赤诚之心。一间小工坊,却足以隔开外界的喧闹,只留下刻刀划过木头的簌簌声,画笔涂彩的沙沙声。他日复一日伏案于此,正是出于那份对老传统的敬重,对手艺精进的不懈琢磨。这颗匠心,随着每一次沉稳的落刀,每一笔细致的勾勒,实实在在地凝在了这些小小的物件上。
(三)古法新韵,匠心无界:代际焕新承
时代在变,龙船崽崽的制作与传承,也悄然经历着“变”与“不变”的抉择。
不变的是根,是魂,是对文化记忆的绝对尊重。无论是制作大龙头还是崽崽龙头,所依据的形象谱系、象征意义、基本规制,都严格遵循道县本地代代相传的认知。“就像创新之后的凤头,虽然形状有所改变,但是它的颜色永远都不变,比如说他的搭配是红色和绿色,那么就不会变成红色和黑色,因为这个龙头代表的是一个村落和寺庙,核心绝不能变,变了就不是道县的龙船崽崽了。” 周承云斩钉截铁的语气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是对传统木作和雕刻核心技艺的坚守。选料、开坯、精雕、打磨等基础工序,他依然坚持手工完成。他始终认为,只有手与木的直接对话,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和温度。传统的矿物颜料、大漆的使用,他也尽可能保留,以保证色彩的历久弥新和文化质感。
然而,“变”亦无处不在,且是传承的必然。“首先是功能在变。”周承云坦言,在过去,龙船崽崽更多是作为祭祀供奉或村中孩童认知龙船文化的教具。如今,其作为文化礼品、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价值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包装设计、尺寸规格上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感。除此之外,周承云还会应收藏者要求,制作特定村落、特定年份冠军龙船的纪念版崽崽。就在不久前,他还给深圳大学定制了21个龙头和两只龙船崽崽。
最深刻的“变”,在于传承方式的拓展。周承云不再满足于作坊内的独自耕耘。他收徒授艺,不拘一格,只要真心热爱、肯下苦功,他都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愿意跟我一起学,我可以免费教授我的所有技艺。”他教给徒弟的,不仅是技艺,更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平衡的智慧。
龙船崽崽,这巴掌大小的物件,不及真龙船的百分之一,却稳稳承载着道县龙船千年竞渡的呐喊与村落文脉的厚重。它们诞生于这间朴素的小工坊,映照出一位匠人的毕生坚守。时代在变,崽崽的模样和用途也在悄然萌发新芽,但周承云手下刻出的龙船精魂却如同老树的根,越扎越深。这一条条龙船崽崽,就是活的传承。它们从这双布满老茧的手里驶出,把道县龙船不灭的精气神,悄悄渡进了更多人的心里。它们活在水里,也活在岸上。
巴掌大小的木舟载着千年文脉,却终究只是周承云匠心的注脚。如今的他仍常常伏在那方老旧的工作台上,刻刀在木纹里游走的姿态,与六十年前那个16岁的少年别无二致。纵使鬓角霜雪改换了青丝,那刀尖下永远鲜活的龙魂和凝视木料时比龙船彩绘更亮的眼睛却从未改变。也许,不是崽崽们载着他的匠心远行,而是他用一生,把自己刻成了道县龙船最坚固的龙骨。就像潇水河年复一年托起龙舟,他的双手也始终托举着那些即将失传的文化密码,让道县的精魂,在每一次沉稳的落刀中,获得永生。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陆依静 赖怡霏 张子荷 肖漪
编辑:义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zdxnews.com/content/646941/95/1509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