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与追圣
江西上饶·朱根明
一
两宋之际的著名学者、湖湘学派奠基者胡宏这样评价你:“周敦颐,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功盖在孔、孟之间”的评价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如今仍有许多学者提出,你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
你一生的所为、所行、所思、所著,无不饱含着你“为圣”的梦想,但你始终不认为自己就是圣人,究其一生,你只不过都在崇德追圣而已!
一首《爱莲说》,是你崇德与追圣的“宣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同流合污,不谄媚妖艳,信古好义、正直无私!这不正是为人、为官、为圣应有之“德”吗?
你知道,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崇尚道德,追求圣心,不能成为圣人又何妨?你可以一直在崇德追圣的路上,自我修炼,自我约束。
这一理想,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你的“诗和远方”。
“圣”在你心,你心依旧!
你一生为官30余载,辗转10多个州县,湖南、四川、江西、广东等地,都留下你为官的足迹。也许是由于你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性格使然,不愿同流合污,因而你一生做的都是地方小官。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广东的提点刑狱而已。
这又有何妨?能够崇尚道德、追求圣心,信古好义,廉洁自律,为百姓谋福,这,就足够了!
在你心中,其他的,也许一切都是浮云!
二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贵阳西北38公里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人做事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最终这个思想发展成知行合一。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提起“悟道”,你比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还要早四五百年。
你的“月岩悟道”也一样璀璨!
在永州道县和广西灌阳县交界处的都庞岭东麓下,有一奇妙的喀斯特巨型石灰岩天然溶洞。那里,一岭三洞,一洞三月,可藏日月星辰。
这就是“月岩”,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
当时,你还只是十四岁。那一年,你征得父母的同意,带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许多书本,在一个仆人周兴的陪同下,到离家数十里外的月岩,在孤冷的岩洞中读书思考。
在月岩,你洞察洞内的自然景观,从东洞门进,朝西洞门行走,月亮由残到满,又逐渐变回残月,变化神秘。你终于悟出了“无极而太极”的道理。“月岩悟道”,是你思想升华的“滥觞”。
600年后,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追循你的足迹,抱病来到这里,在洞中“撇下拐杖,解衣脱帽,草鞋当枕,仰面而睡”。
徐霞客用“另类”的方式,对你以及你“月岩悟道”的致敬!
三
虽然你的一生都在小官小吏上“游走”,但丝毫不影响你“鲲鹏之志”。你的政治主张是“顺化”: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圣人修仁义之德,万民才能接受教化,化而为善;“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不仅要“顺化”,你尤为强调“慎刑”: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
你不仅如是主张,更是如此实践,正所谓“知行合一”。
在你舅舅的推荐下,24岁的你出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簿。初入仕途,你展现出超强的断案能力,尤其是“不轻信口供、以事实说话”的断案理念在当时“口供为王”的时代无异于一颗催人警醒的星光。
木工张大水之妻被杀一案,久拖8年未决,你重回原点,从现场证据入手,抽丝剥茧,终于将“侮辱不成杀人灭口并以折扇嫁祸他人”的真相查明。
此案一清,县衙内无不叹道:“老吏不如也!”你在分宁县主簿的任上,审理的20余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量刑恰当,无一上诉。
如果说,“张大水之妻被杀一案”只是你的“牛刀小试”,那么,在任南安军(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一带)司理参军时的“拨乱反正”,更是你坚守初心、崇德追圣的“完美诠释”。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上司转运使王逵命令你去监斩一死刑犯刘实猛。
按理说,你执行监斩命令即可,但是,你通过翻阅案卷,发现该案的实际情况与判词所述大相径庭,且“有违民愿”。经过仔细的现场走访,你更加认定,罪犯刘实猛“罪不致死”。
原来,当地恶霸陈天明侮辱刘实猛的妻子张氏之时,刚好被刘实猛碰见。刘实猛见妻子被辱,气愤异常,一头撞向陈天明。陈天明被刘实猛撞翻在地,头部刚好撞击到一块尖利的石头上,当场死亡。
上司王逵迫于势力庞大的陈府之压力,迅速结案,按照“杀人偿命”的“古法”判处刘实猛死刑,并报大理寺和刑部审核批准。
对此,你据理力争,认为判处死刑太重,且有违民愿。但上司王逵是个性情孤傲、独断专行之人,不仅对你的意见置之不理,要求你服从命令,还对你破口大骂。
万般无奈之际,你说,如果不重新审理此案便辞官,并到刑部申诉。你并非说说而已,而是付诸行动,将辞职书和“告身”(任命书)一起递交给王逵。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这样的官还能当吗?草菅人命来迎合上司,我做不出来,宁愿辞官也不愿苟且。
最终,王逵被你的诚意打破,该案终于得以改判。通过此事,王逵对你的印象“更上一层楼”,还特意向上推荐你。
在2024年2月10 日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韩明深情地说道: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不正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吗?
在没有“第二十条”的宋朝,你能够打破“常规”,认真听取“民愿”,回应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至今仍绽放出法律的“人性光芒”。
你改判的不是一个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人生!
四
你公正判案,不徇私,不枉法,是你崇德追圣的外在之“可远观”,而你廉洁自律,修心守德,则是你崇德追圣的内在之“不可亵”。
你一生品性高洁,为官清廉,淡泊名利。“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是你一生廉洁自律的真实写照。
37岁的你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他可是当代大清官,我们有机会申诉了!”而当地的地方豪强、小吏恶少却惶惶不可终日。
不仅如此,后来,当时的名臣吕公著,以身家性命担保推荐你:如果周敦颐日后收赃纳贿,“甘当同罪”。
廉名、威名、品名并存!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你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在巡按端州时,你发现知州杜谘利用职权,滥采著名的“端溪砚石”,与民争利,百姓怨声载道。杜谘重金贿赂于你,请求“高抬贵手”,但你毫不为所动。杜谘见软的不行,便百般威胁于你,你依旧不为所动。你将该情况上报朝廷,争得朝廷正式下令限制端州官员仅可取砚石二枚。禁令一出,“贪风顿息”,百姓欢呼雀跃。为感谢你无私的付出,当地百姓纷纷送来礼物,均被你严辞拒绝,你仅喝下一杯端溪清泉酿出的茶水。当地乡民赞扬你:“一生正气无人问,两袖清风有口碑。大人廉洁知多少,只饮端溪水一杯。”
正气如山,不屈服权贵;廉洁如水,不沾染尘埃!
你对自己如此,对亲属也是如此。你任永州通判时,侄子周仲章想谋个差事,
被你断然拒绝。侄子临走时,你除送了些银子和布匹,还特意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官清赢得梦魂安”!这是为官的宗旨。据传,你每到一地为官,都会在治所凿池种莲,莲池称做“爱莲池”,池上皆建“爱莲亭”,“以爱莲名其居之堂”示民警己。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洁”已镌刻到你的骨髓!
你以身作则,对自己的下属也同样严格。一次,你的一名下属按“惯例”多领了3石米,你知道此事后,不仅要求下属连同之前多拿的米一并退还,还处罚了发放米的仓官。
你对待自己“刻薄”,但对待百姓、亲朋旧交却是非常大方。你的俸禄并不低,但你领到俸禄后,总是散以济贫,或用来开办学校,或修缮学堂,最后导致自己看病都拿不出钱。
年仅35岁的你在南昌做知县,突然一下子“晕死”过去,亲朋好友以为你死了,开始料理你的“后事”。在整理你的“遗物”时,“服御之物,止一蔽箧,钱不满百”。
到了晚年,你甚至连稀饭都喝不上,也无钱回归故里,只能定居九江庐山。宋朝的俸禄不低,而你却一生穷困潦倒如此,又何止是廉洁?
五
你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行”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你的“知”也同样光照千秋。
你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
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你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宇宙观。
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而其源都是太极,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他认为,“心”是万事万物之根本。
而你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也许就是一个“诚”字。你认为,“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
“诚”既是“万物资始”的宇宙本体,也是所谓“纯粹至善”的先天本性。只要掌握了“诚”,就掌握了“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如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诚”,不仅是“万物资始”,还是圣人立身之德:达到“诚”,则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
如何达到“至诚”,需要“静”的修养方法,“无欲则静虚动直”。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从寡欲达到无欲。无私无欲,便成为至圣。
你一生无私无欲,崇德廉洁,追求圣心,一心为民。从这个层面上讲,你便是至圣!
除了“静”,你还重视“思”:“不思则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你的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道德本体论,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伦理和宗教的文化形态最终得以确立。
六
岭南地区,素以瘴气伤人著称于中国历史,宋代时期尤为严重。
正当你不辞辛劳经常出没城乡各处,想要继续为民谋福之际,却不幸感染了瘴疠。劳累奔波了几十年的你深知,自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人世间风霜雨雪的折腾,而继续待在任上也是“尸位素餐”。
而正在此时,你听闻葬在润州的母亲坟墓被大水冲垮。自从父亲去世后,十五岁的你跟着母亲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是时候辞官归隐了!然而,一身病痛、满身清贫的你,怕是无法带着母亲回归故乡了!
公元1071年的冬天,你终于辞官,实现了归隐的夙愿。
10年前,你调任虔州通判途中,与好友潘兴嗣一道游览江西的庐山莲花峰的情景历历在目。庐山莲花峰下,青山碧溪、小桥流水,酷似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楼田堡。
于是你最终将归隐之地选在江西庐山的莲花峰下,你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你居所很近的地方。
一辈子与母亲聚少离多,未能床前尽孝,心中多有愧疚。然则,此时,你终于可以和母亲“团聚”,彼此陪伴,彼此守望!
你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你的书堂就是“濂溪书堂”。即使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你仍不忘“造福一方”,你邀好友周文敏、潘兴嗣等一道在那里兴办学堂,授徒讲学。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秉烛研墨,完成了从前因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完稿的《太极图》《太极图说》和《通书》。
两年后的公元1073年,你病逝在庐山的莲花峰下,终年57岁。
公元1220年,朝廷追赐谥号“元”,后世称你为“元公”;公元1241年,朝廷追封你为“汝南伯”,从祀孔庙。
从祀孔庙,何等尊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穿过岁月的年轮,看见的仍是那个站在莲花中赏莲的“莲洁”模样,看见的仍是那个公堂之上为民伸冤的“青天”模样,看见的仍是那个笔耕不辍、思想闪烁的“学者”模样,看见的仍是心系群众、为民奔波的“好官”模样,看见的仍是那个崇尚道德、追求圣心的“圣人”模样。
隔着岁月,请允许我敬你一樽!
崇尚道德,真好!
追求圣心,真好!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朱根明
编辑:郑杰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