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三等奖):一溪一世界一山一哲思——周敦颐与庐山濂溪的心灵对话
2024-11-06 11:12:12 字号:

一溪一世界一山一哲思——周敦颐与庐山濂溪的心灵对话

云南蒙自·何春柳

初遇庐山,仿佛是命运巧妙的安排。宋嘉祐六年,春风和煦,你踏着轻快的步伐,自京城而来,赴任虔州通判,途经江州,一瞥之间,庐山以它独有的风姿,轻轻扣响了你的心扉。那是一场偶然,却也是命中注定的相遇。

四十五岁的你,正值壮年,却已心怀天下,学富五车。你与挚友潘兴嗣并肩而行,穿梭于锦绣谷的斑斓之中,每一步都踏出了诗意的回响,每一眼都饱含着对美的赞叹。仙人洞的佛手,仿佛是天地间最巧妙的笔触,让你心生无限眷恋,那一刻,你知道,庐山,将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让你情有独钟的,莫过于那条隐匿于庐山北麓、江州城南的小溪——濂溪。它虽小,却有着不凡的气质,山净石青,溪流港深,水幽木森,它自南向北,缓缓流淌,如同一条银色的绸带,镶嵌在庐山与江州古城之间。溪水虽浅,却清澈见底;溪面虽窄,却映照出了你内心的广阔与深邃。你曾以诗寄情,描绘它的纯净与深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在你的笔下,濂溪不仅是一条小溪,更是你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纯净、深邃且充满力量。

人虽未离,心已所属。于是,你委托好友潘兴嗣在溪岸代建“濂溪书堂”,并许下“订异时溪上咏歌之约”。你希望能在濂溪之畔,继续你的学问之道,传播你的思想之光,让这份纯净与智慧,如同濂溪之水,源远流长,泽被后世。那一刻,你与庐山的情缘,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游历与欣赏,而是深深地融入了彼此的生命之中。

从此,庐山以它的秀丽与深邃,滋养了你的灵魂;而你,则以你的智慧与才情,赋予了庐山新的生命与意义。你的故事,如同濂溪之水,清澈而深邃,流淌在庐山的每一寸土地上。

“濂溪”,这个名字,关于它的由来,世人众说纷纭。苏轼、黄庭坚认为,这是你以“清廉”自况,以“濂”喻“廉”,以“莲”之高洁象征你的人格魅力。而朱熹、张栻则解读为,这是你对故里河流的怀念,晚居庐阜时,以此命名溪流,表达不忘本心之意。无论哪种解释,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你与庐山之间那份独特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宋英宗治平元年。那一年,你因虔州城的火灾而遭受朝廷的处分,由通判改任永州。面对仕途的挫折与人生的低谷,你并未沉沦,而是选择了一条绕远的道路北上,再次踏上庐山的土地,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归宿。这一次的归来,你更加珍惜与庐山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对话。濂溪书堂成了你的避风港,你盘桓于此,不愿离去。

在这里,你一边平复着心中的波澜,一边与友人讲学论道。你深知,唯有在自然的怀抱中,在学问的海洋里,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与价值。于是,你与宋复古等诸友一同登顶庐山之巅,游大林寺,赏美景,抒情怀。你以诗寄情,以词言志,将对庐山的眷恋、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化作一篇篇动人的词赋。《大林寺》《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等作品,诗词唱和间流露出对庐山的无限眷恋。你与东林寺的僧众结下深厚友谊,在东林寺的禅意中,你仿佛看见了慧远大师结白莲社念佛的身影,那份对佛法的虔诚与向往,让你决定效仿先贤,成立青松社,与僧众共修佛法,甚至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然而,你的心中不仅有佛,更有儒家的担当与责任。常总禅师的开示,如同晨钟暮鼓,让你从对佛法的痴迷中猛然醒悟。你意识到,著书授徒、中兴儒门,才是你此生更重要的使命。于是,你决心以著书授徒、中兴儒门为己任,更加坚定了移居庐山、长伴濂溪的决心。

在庐山的陪伴下,你逐渐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与迷茫。你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乐观;你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学问与道德的执着追求。你深知,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庐山、有濂溪、有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你便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岁月流转,你的足迹遍布了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南粤的湿热气候让你病倒,但母亲的墓庐遭水侵害的消息更让你心急如焚。你渴望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回到庐山的怀抱,那里有你灵魂的归宿,有你母亲的安息之所。

熙宁四年,你终得朝廷恩准,调任南康军知军,再次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十二月二十六日,寒风中的庐山更显庄重与肃穆。你母亲的棺椁,自润州缓缓迁葬至江州德化县三起山,那里,将成为你们母子永恒的归宿。墓地选址于濂溪东枝水流转弯处,环境幽静,风水极佳,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你准备的一片净土。你站在墓前,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也有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你深知,从此之后,你与庐山的情缘将更加深厚,你的灵魂将永远与这片山水相依相伴。

未足一年,你因病奏请朝廷告退,结束了三十余年的仕途生涯。归隐濂溪书堂,成为了你后半生的选择。在那里,你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找到了传播儒家思想的新天地。你依山林借静读书,择圣地纳徒讲学,生活虽简朴,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足与喜悦。你在《瀼》一诗中写道:“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这不仅仅是对庐山的赞美,更是你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在濂溪书堂的日子里,你一边授徒讲学,一边修订完成《太极图说》《通书》两本理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凝聚了你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你对儒家思想的独特见解。你通过颜回的例子,阐述了超越富贵利达而又与隐逸不同的人格风范,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宋熙宁六年六月初七,你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你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但你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庐山的山水之间。你的子嗣遵照你的遗愿,将你葬于母亲墓侧,让你得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守护这片你深爱的土地。

虽然你在庐山逗留、居住的时间不过短短数年,但你“诚”的人生理念、“廉”的高尚人格却深深地影响和浸润了本土文化。如今,“周濂溪”的余韵依旧悠扬在庐山的每一个角落,以莲命名的地名散布城乡,莲之高洁得到普遍尊崇;以濂溪为名的地标古今皆有,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周敦颐啊,在你的生命里,庐山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濂溪,则是你心灵的归宿,是你哲学思想的发源地。你与庐山、与濂溪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与传奇。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春柳

编辑:郑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