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一等奖):湘水余波
2024-11-05 21:42:56 字号:

湘水余波

湖北嘉鱼·陈崇

潇水是湘江支流,一泻千里,百折千回,穿岭过峡,浩浩荡荡,自南而来。

《水经注》载:潇者,水清深也。

潇水又清又深,映照两岸树影,携黛带碧,载着民谣,流兮淌兮,潇水清清,潇水汪汪,潇水两岸歌如山,瑶汉两族,长住两岸,千家万户,一水连一水,瑶汉两族文化互融,随着潇水,向前流淌。

辛弃疾词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历史要前行,文化要前行,潇水负载着太多的使命,任何恶山荒岭也挡不住它前进的脚步。

潇水坚定不移地前进,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呜咽,时而欢快,进入道州,注入一脉,名曰濂溪。

濂溪像屈原遗落的飘带,又欢快又忧郁地漂流,流过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道县,泻过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山。

道山脚下,一片宝地铺开,负载一村,名曰楼田村。

北宋一位著名人物,诞生于道县楼田村,此人名曰周敦颐,是文学家和哲学家,是开创理学的鼻祖。

周敦颐受哺于濂溪,濂溪汇入潇水,再扑进湘江,拥抱着湘江边上的岳麓书院。

晚清学者王闿运曾在岳麓书院门前的两根大柱上,写着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上联称颂周敦颐是理学宗师,王闿运阐明他的学问与周敦颐一脉相承;下联认为,长江不过尔尔,只是湘江的支流而已,王闿运夸大湘水的地位,把它抬举得比长江更高,言外之意是,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潇湘文化屹立于中原巅峰。综合上下两联,王闿运表达了对周敦颐至高无上的赞誉。

那么,周敦颐是否配得上如此高得无人能及的赞誉?

1017年,周敦颐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进士,早期诲语谆谆地教育周敦颐,周敦颐学而不厌,楼田村依山傍水,孔子说过:睿智的人爱水,有仁心的人爱山。周敦颐从小酷爱山水,水馈赠他仁爱,山给予他智慧,年仅四岁,他智慧超群,一天,其父见村前五座土墩,想为之命名而一时无计,周敦颐在父亲面前,指着五墩,说东墩叫木星,南墩叫火星,西墩叫水星,北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土星,五墩合称五星堆。父亲大惊,一时间视儿子为天人。

五星堆至今仍屹立于楼田村,成为该村一景。

周敦颐十三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四岁,冥冥中走进了一座月岩洞,神奇地召唤着他。

月岩洞在道县境内,离楼田村不远。洞前峰峦叠翠,烟岚袅袅,濂溪映日,悠悠流过。

周敦颐携书前往,住在月岩洞中读书,洞顶通天,东边洞门和西边洞门相通,洞口朝天,迎进日月星辰之光,洞中空间开阔,怪石嶙峋,白昼的天光从洞口射进,被岩石切割成奇形怪状,竟然幻化成三轮月亮。

周敦颐向上仰望,看见一轮满月,向东看,看见半轮上弦月,向西看,看见半轮下弦月。

他目睹幻月而参悟宇宙玄机,悟出月为天地之太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两极,相互变化,化育万物,于是,代表理学符号的《太极图说》萌芽了。

所谓月亮,并非真月,只是洞中奇特环境使射进来的天光弯折变化,形成几种弧形光态。

周敦颐在月岩洞内读书多年,从东到西,反复观察,才悟出阴阳变化,阴阳理论是他日后创立理学的重要内容。

环境决定文化,月岩洞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奇特的环境,孕育了一种奇特文化的胚胎,这种奇特文化就是理学。

自从周敦颐在月岩洞中悟出阴阳之道后,月岩洞就成了中国文化的图腾。北宋理学家朱熹,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先后参观过月岩洞,并写下辞章;清代名流吴廉、胡直、顾璘等人,先后在月岩洞的石壁上刻下他们思考月亮和理学的诗句。

月岩洞中,文化荟萃,哲学文化和诗词文化都在月岩洞中长长地奔驰。

15岁时,周敦颐目睹父亲病逝,办完丧事,母亲带着他直奔衡阳,投奔在朝中为官的舅舅。

周敦颐在舅舅家饱读诗书五年,很快就到了20岁,舅舅向吏部举荐周敦颐任职,吏部委派周敦颐担任江西修水主簿。

长江是湘水余波,再次进入周敦颐的视野。

这是周敦颐第一次做官,起点是衡阳,终点是修水,湘江是衡阳的母亲河,周敦颐在湘江上乘船北行,随湘江千回百折,进入浩渺的洞庭湖,洞庭湖延续湘江余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淼淼,横无际涯。

如果说,湘江拉长了周敦颐的思想,洞庭湖则开阔了他的心胸,塑造了他宽广的政治人格。

随后,他从洞庭湖进入长江,再从长江进入九江,九江是长江的支流,气势不输长江,江面辽阔苍茫,江水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势不可挡。

按王闿运的说法,长江无非湘水余波,九江也可以看作湘水余波。

周敦颐一路欣赏长江和九江风光,欣赏湘水余波,终于又进入湘水的另一余波——即鄱阳湖。

鄱阳湖在华夏四大湖泊中排名第二,湖水与长天一色,阳光垂照,湖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湖水像女神暗送的秋波。

一切呈现湘水余波之美。

周敦颐走出鄱阳湖,溯修水而上,沿途观赏水陆码头、商家店铺、茶楼酒肆、寺庙道观,终于到达江西修水县。

他初来乍到,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口气处理完二十余宗案件,陈述证据确凿,量刑恰当,原告和被告都心服口服。

随后周敦颐处理一件久拖不决的大案,只审讯一次,就明辨了事实,了断了是非,百姓们见状,大为惊叹,纷纷称赞:新官贤能,以前那帮老吏都不如他。

1045年,周敦颐调任江西大余县,他的上司王逵为人专制霸道,凶悍残忍,同僚们都怕他,畏之如虎。

当时,官府监狱关押了一名罪不当死的囚犯,王逵杀人如麻已成习惯,公堂上,将该囚犯问成死罪,其他官员都不敢说话,周敦颐敢怒敢言,极力制止王逵杀死囚犯,王逵坚决要杀,狠狠训斥周敦颐。

周敦颐气得扔掉笏板,打算辞官而去,说:“以杀人的暴行换取官位,非我所为。”王逵最终被周敦颐认真办案,大胆坚持原则的行为所感动,免除了囚犯一死,以后不再为难周敦颐。

从这件事情上看,周敦颐正直、率真、仁慈、勇敢,宁可牺牲生命和权力,也要坚持道义,这是他塑造政治人格的基础。

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这件事,则要回到原点,湖南人的精神被总结成四得:舍得死,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周敦颐坚定不移地维持法律的尊严,敢于反驳顶头上司,敢于扔掉象征着权力的笏板,这就是舍得死,霸得蛮,耐得烦。

周敦颐是湖南人,秉承湘水余波,同时以自己正直、率真、仁慈、勇敢的精神风范,反馈于湘水余波。

何谓湘水余波?

湘江文化延伸出湘江领域,走向更广袤的世界,吸纳世界文化后,反哺于湖南,这就是湘水余波。

1047年,周敦颐离开江西,回到湖南郴州,先出任汝城县令,后调任桂阳县令。

汝城以南有一座耒山,山前耒水流过,流得不凶,轻轻地淌,早晨泛着金黄,黄昏漾着霞红,清晨的粼粼金浪和黄昏的滟滟红波,流出汝城,急躁起来,向北猛窜,奔腾不息,流经衡阳,汇入湘江,湘江又与长江接流。

耒水也是湘水余波。

周敦颐正是一缕湘水余波,绕到九江和鄱阳湖后,又从湘江的怀抱,投进耒水的臂弯。

文化注定在这里掀起浪花。

周敦颐走马上任,大力整顿治安,每遇案件,必翻山越岭,到实地调查案情,然后开堂审案,曾率领衙役,追捕过逃犯。

逢立春日,就带领吏民到神农庙祭祀先辈,并亲自下田扶犁,劝事农桑。为了防止水涝与干旱,组织民众修筑水渠。

他见地方贫穷,悟出欲治穷,先治愚的道理,于是创办学堂,招收农家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他在讲学期间,与一名武官结缘。

这名武官叫李初平,因战功显赫,升为知州,官职比周敦颐大,他偶然听了周敦颐一堂课后,感觉受益匪浅,就放下高官身段,经常来听课,越听越觉得自己位高权重而知识不足,于是向周敦颐提出,想拜他为师,学习为官之道。

周敦颐不想当他的老师,但愿意接受他听课,适时辅导他。

就这样,李初平有空就来听周敦颐讲课,周敦颐悉心传授,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李初平早年征战受过伤,加上年老,身体很差,不久病逝,李初平为官多年,一直两袖清风,病逝时遗产不足以支付丧葬费。他的儿子年幼,只知哭哭啼啼,他的妻子不知如何凑足丧葬费。

周敦颐闻讯赶来,竭力承担李初平后事的全部开销,亲自护送李初平的灵柩回老家安葬。从此以后,一直补贴李初平妻儿生活费,直到李初平的幼子成年。

歌手韦唯唱过一首《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周敦颐在北宋不可能听到这首歌,但懂得爱的真谛,大爱之贵在于无声,他默默地爱着治下百姓,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惠泽着治下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资助李初平妻儿。

刘若英在《后来》中唱: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周敦颐的爱不在后来而在从前,他是爱的源头,对于如何去爱,他不学而知,仁义无疆,大爱无声,他只用行动去履行爱的法则,让后来的我们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湘水余波不缺乏无声大爱的文化清泉。

周敦颐一生用脚步丈量着永州、衡阳、郴州、邵阳、九江、萍乡、赣州、南昌、开封、镇江、重庆、广州、韶关,每到一地为官,就造福一方。

他先后四次在江西任职,历时14年,与江西结缘甚深,1072年,周敦颐感染了瘴疠,遂辞去官职,回到江西,在庐山莲花峰下买地,“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在买来的土地上,建构濂溪书院,挖池种莲,取名为爱莲池。

很多年轻人久闻周敦颐的大名,听说他住在莲花峰下,纷纷前来,听他传道授业解惑。

周敦颐在教学生活中度过了两年宁静的时光,1073年5月,他的旧病加重,到了6月,黑云覆盖庐山,莲花峰垂下头,爱莲池中莲花哭泣,周敦颐突然病逝,享年57岁。

周敦颐死后,他的亲友帮他准备后事,发现他的箱子里只有几十文钱,他为官36年,生前把大部分钱捐给了穷苦百姓。

他是一朵清廉的莲花,他的亲友将他安葬在莲花峰下。

周敦颐这缕湘水余波以其清廉的人格惠泽天下,同时又以其理学文化影响后世。

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其理学以儒学为主,兼融佛道两家思想。

他在《通书》中解读了儒家亚圣孟子关于诚的学说,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又说:诚者,圣人之本。在他看来,诚是宇宙的本体,是人性的本质。他用《通书》建立了一套以诚为本的伦理学说。

在儒学的基础上,其理学又吸收了道学。

他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道教认为,太极元气是万物的本源。道家经典《道德经》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图说》明显吸收道教的本源理论,其中的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包含《道德经》中道生万物的痕迹。

周氏理学与佛学结合的经典是《爱莲说》。

该文认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称颂莲花洁净、清香,高雅,淡泊,这既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他在理学上对佛学的吸收。莲花是佛门图腾,佛教经典《华严经》载:如世莲华,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这是以莲花比喻真如佛性,这与《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极其相似。

《华严经》又说: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这可以看作是周敦颐称颂莲花香远益清的先声了。

周敦颐一生钟爱莲花,每居一地,必在堂前凿池种莲,莲花与他合一,他是人间一朵莲花。

庐山莲花峰下有他的爱莲池,在我看来,爱莲池中的清流与他道县故里的濂溪相通,长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护他终老的爱莲池水和育他长大的故里濂溪,都是湘水余波,载着他的君子人格和理学文化,滔滔流向长江,投入华夏文化的怀抱。

周敦颐是莲花的灵魂,来人间寻找它的前身,终于找到了,所以满足地离去。

多年以后,潇水、湘江、九江、修水还在流淌,我们饮着江河水,为周敦颐唱首歌,我们记得他,记得他来自潇湘,是一缕载着莲花的湘水余波,在长江黄河的大潮大浪里曾经来过。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 崇

编辑:何化继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