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
2024-06-12 17:50:16 字号: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4_副本.jpg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每到端午,在道县潇水河畔都会上演“百龙聚首”“百舸争流”,场面十分壮观。近两年来,随着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的火爆出圈,龙船竞渡背后丰富多彩的龙船文化也被人们所挖掘、知晓和喜爱,并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1_副本.jpg

在道县龙船头雕刻手艺人陈兵寿的家中,一大早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锤打声,只见他动作熟练,一锤一凿之间,一个张嘴衔珠的龙头逐渐清晰。据陈兵寿介绍,一个精美的龙头从无到有,需要经过砍料、出胚、粗模合成、雕琢打磨、裱漆等工序,花费半月时间才能完成,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尤其需要耐心和细心。

“今年雕龙头的订单,新的做了十几个,修修补补的有十几个,像这么多(龙头),(只能喊)我的女儿、女婿和徒弟都来帮忙,我自己甚至于做十几个小时一天,每天十几个小时,休息就是两三个钟头。”道县龙船头雕刻手艺人陈兵寿说。

“龙船头”是道州龙船最富有特色的构件,其雕刻精美,富有造型美和色彩美,分为龙、虎、凤、麒麟四大类型,又按鲜明的油漆色彩分六龙五虎和“金凤”、“银麒”,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对比强烈,色彩鲜明;不同颜色、造型的龙头代表不同的社区、村落,有“见头知村”一说,形色各异的龙头,构成了一整套村落、宗族间认同与区分的识别系统。

“道县龙船能够千年传承,宗族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道州龙船赛上,龙头不仅是观众眼里最具辨识度的元素,也是每只参赛队伍的精神象征,起到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道县文化馆馆长王建文说。

除了造型独特的龙船头,道县龙船在船身制作上也十分古朴讲究。道州龙船制作手艺人刘杰从15岁开始,就跟随他父亲刘兴恒学习手工打造龙船,深入研究、挖掘道县龙船文化,到今年已经是与龙船结缘的第26个年头,续写了传承四代的道州龙船故事。

“我们道州的龙船,船身的总长度在18到20米之间,它这个船面的宽度是在1.3到1.5米之间,(龙船)抬头翘尾,还有配这种7米长的‘关公大刀’。我们龙船的座位是根据每个船员的坐姿设计的,它这个座位的空间和木桨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更好的有利于我们的划手发挥他的力量,在比赛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道州龙船制作手艺人刘杰说。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6_副本.jpg

完整的道州龙船船身包括龙骨、底板、身板、隔板、腊树、座板、钢索、船舵等部件,需要依次打造完成后再打磨上漆,哪怕是3名熟练的龙船师傅也需配合工作十来天。由此制作完成的龙船,表面光泽亮丽,船缘曲线流畅,能够长时间泡水而不腐蚀,划的时间越长越是得心应手,是龙船队员们在赛场上乘风破浪的利器。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7_副本.jpg

龙头和船身都制作完成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把龙头迎回庙宇中供奉。道县阳乐田村今年新打一艘龙船,正举行新龙下水仪式。参赛船员们依次烧香化纸、祭拜龙头,并邀请龙头雕刻师傅为龙头“开光点眼”。紧接着,大家齐心协力把龙船抬运到码头,一路上不断敲锣打鼓,呼喊着道州龙船号子。

“从打龙船、雕龙头到下水竞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虔诚地遵循礼制,使得古老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保留下来。精美多样的龙头雕刻技法、古朴讲究的船身制作工艺、古老独特的龙船下水仪式,是千年不绝的非遗传承,也是道县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道县文化馆馆长王建文说。

道县:龙船竞渡背后的龙船文化2_副本.jpg

今年,全国级别最高的中国龙舟公开赛“牵手”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打造了一场竞技性、观赏性并重的“龙舟盛宴”:230余艘龙舟、7000多名运动健将劈波斩浪、奋楫争先,线上线下超4亿群众观赛,道县接待游客量达到数十万之众,彰显出道县端午节国家非遗龙船赛的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杰 陈俊宇(实习)

编辑:义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